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动态 > 正文

平板电脑评测_谁才是真正最强的安卓平板电脑之跑分测评

大家好,来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平板电脑评测,谁才是真正最强的安卓平板电脑之跑分测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谁才是真正最强的安卓平板电脑之跑分测评 :尽管目前苹果iPad独霸平板电脑市场,但是Android平板电脑开始不断反击,并且各大厂商也推出了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Android阵营中目前最受关注的就是华硕Nexus 7和亚马逊Kindle Fire两款产品了。那么这两款平板电脑谁更胜一筹呢?近日外媒PhoneArena对这两款产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外观对比:在外观设计方面,我们认为两款产品各有千秋,很难说哪一款一定能完胜另外一款产品。它们的设计相对都比较中规中矩,不过相对而言,我们还是更倾向于Nexus 7,它给我们更自然的感觉,机身外边缘尺寸更加平顺。此外,Nexus 7的体积比较合适,其机身的材质有助于提升手感。此外Nexus 7的电源的按钮比Kindle Fire设计的更加合理,而且Nexus 7设置了三个操作虚拟按键,如返回等等。

不知道

2,便宜的平板电脑推荐和评测:目前新推出的平板电脑大多都支持3g上网,例如苹果ipad、万利达zpad、三星galaxytab等。目前支持3g的平板中,我觉得便宜又好用的就属万利达zpad了。目前万利达zpad有两种机型,一种内置3g上网卡,另外一种需要自己外置。万利达zpad目前的价格为2999元,和其它支持3g的平板电脑相比,算是便宜的。而且万利达zpad的配置在目前市面上的平板中,也处于领先位置,所以,综合来看,我推荐买万利达zpad。

3,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区别是什么?_:

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形态、重量、体积、输入、使用环境、使用环境和功能有所不同。笔记本是面向主流人群,比如学生,商务人士等,而平板电脑,更像是上网本,但它的性能却还不如上网本,它唯一的好处就是便携性,正是它的便携性,限制了它的体积,也限制了它的性能。

1、形态

笔记本的结构要比平板电脑更复杂,能提供更多的接口,能支持更多的外围设备,笔记本大部分采用非触控操作,偶有采用触控屏幕的,而平板电脑大部分采用触控操作,也有部分产品采用可拆卸键盘或者滑出键盘。大部分的平板电脑都是一块板子,正面一个液晶触控屏,结构很紧凑简洁。

2、重量

平板电脑的重量基本不会超过1千克,10寸的平板电脑在600克到900克之间,而7寸的平板电脑在400克左右,更加轻巧。而笔记本很少低于1千克,即使是上网本,也基本在一千克附近。

3、体积

平板电脑正常采用7到10寸的屏幕,整体体积比液晶略大,厚度不高于15mm,一线品牌的第二代平板电脑产品厚度大部分控制在1厘米以内。笔记本的厚度基本在20mm左右,超薄的笔记本也要超过15mm,笔记本中的上网本也采用10寸的液晶屏幕,普通的笔记本基本都是采用大于11寸的屏幕,其中以14寸的笔记本数量最多。

4、输入

平板电脑大部分的命令通过手指来输入,麦克风和重力感应则用来辅助特殊的操作输入。笔记本的大部分输入都是通过键盘鼠标以及触摸板来实现,偶尔也借助麦克风或其余外围设备。

5、使用环境

平板电脑和笔记本同样都适合移动使用,就便利性来说,平板电脑由于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结构更简单,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而笔记本由于形态上的限制,则需要一个放置的地方才可使用,例如桌面、膝盖,所以早期的笔记本又叫膝上电脑。另外使用的姿势也有所不同,平板电脑就是一块板子,直接拿在手上既可操作,而笔记本电脑通常要坐着才能使用,就大大的限制了适用的场合,更适合在有桌面的室内使用。

6、功能

平板电脑偏重于娱乐,正常用来看网页、看视频、看书籍、玩游戏。而笔记本则是全能型的设备,除了少量重力感应游戏外,基本都能在笔记本上进行。

4,小米平板全方位评测:1499元的国产平板电脑新标杆,买不买看完再做...:性能方面在配置方面,小米平板采用了英伟达Tegra K1处理器,Tegra K1一共有两个版本,一款是基于Cortex-A15架构的32位四核心版本,最高主频为2.3GHz;另一款则是基于64位ARM v8架构的双核丹佛(Denver)CPU核心,最高主频可达2.5GHz。配置信息这两款处理器均搭载了192核心的开普勒GPUCPU方面有两个版本。小米平板使用的是基于A15架构四核2.2GHz主频版本。伟达Tegra K1可以说是当前性能最强的移动处理芯片,Tegra K1继承了不少PC平台技术,诸如Direct X 11、OpenGL 4.4等予以支持,最值得一提的就是NVIDIA Kepler架构图形处理器,包含了192个NVIDIACUDA核心。得分芯片采用PC级架构,源自台式电脑的强劲GPU。所以小米平板在游戏性能方面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会有独到优势。小米官方称,安兔兔跑分达41000以上。经过我们的实际测试,小米平板得分为38349分,远高于三星Galaxy S4和小米MI 2S。Google Nexus 7二代对比在于同类竞争对手Google Nexus 7二代相比,小米平板在各个方面都完胜,尤其是在3D绘图方面。

点评:小米平板无论从参数还是价格上都体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出色的屏幕表现和流畅的操控体验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但由于采用塑料外壳材质,导致背面机身手感欠佳,而且比较容易留下指纹;另外小米平板整体重量略重些,长时间手持使用的话会略有疲惫感。不过这些丝毫不影响它树立了国产平板电脑的新标杆,至于跟iPad mini 2抗争的话,我觉得除了价格优势外,其他并无明显长处。关于购买建议,64GB版肯定是首选。另外,我想补充一句:希望小米这次别再玩期货了!小米平板发布之初由于太像iPad mini 2而被很多人诟病,这次拿到真机经过实际体验,我也认为小米平板身上很有多iPad mini 2的影子,但这不妨碍小米平板成为一款非常有诚意的Android平板,iPad的体验一直是Android平板无法追赶的,而小米平板除了强劲的硬件参数,更多的是在体验上模仿iPad,比起某些自大的Android平板厂商,小米的态度起码值得称道。总之一句话,如果你的预算在2000元之内,那么小米平板绝对是不错的选择。

英伟达Tegra K1处理器小米牛呀

小米是跟mini 2杠上了

这配置真心划算

很好很强大,估计到时抢不到

5,iPad 迎来全功能版 PS,上手实测告诉你到底好不好用?_:

经过数年迭代,iPad 似乎已经凭借着成熟的 iOS 及 Apple Pencil、Smart Keyboard 等配件逐渐摆脱「看片利器」的称号,逐步向「生产力工具」迈进。

然而,在软件生态方面,iPad 上不少软件依旧是精简版,无法提供媲美 PC 的完整使用体验——不过,事情正在迎来转机。

10 月 15 日,Adobe 在 Adobe Max 年度创意大会上正式公布了 Photoshop CC for iPad,很快,你就能在 iPad 上体验全功能的 PhotoShop 了!

究竟 iPad 上的全功能 PS 体验如何?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修图功能全面,但操作大不一样

在此次的 Adobe Max 创意大会上,Adobe 表示 Photoshop CC for iPad 将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 Photoshop,功能完整,没有妥协:

iPad 版与桌面版的 Photoshop 拥有相同的代码库,因此,在功能、性能或编辑结果方面,不会有任何妥协。

换言之,在桌面版 Photoshop 所能进行的大多数创作,同样能够在 iPad 的 Photoshop CC 上实现。

科技博客 The Verge 已经体验了一周的 Photoshop CC for iPad 早期预览版,从用户界面上看,与桌面版的 Photoshop 较为接近——创作区域左侧是工具菜单栏,选取框、裁剪、画笔、橡皮擦、渐变工具、文字工具等等一应俱全,右侧则放置了图层调整、以及混合选项等等。

据 Adobe 介绍,Photoshop CC for iPad 的用户界面针对触摸屏做了一定的调整。

例如,桌面版 Photoshop 的任务栏下拉菜单等等元素,你在 iPad 上是看不到的。

此外,Photoshop CC for iPad 还支持手势和 Apple Pencil,比如说双指捏合会打开一个综合图层视图;而在工具栏菜单中,按住画笔,它会自动切换为橡皮擦,松开则变回画笔。

不过,在目前的早期预览版中,Photoshop CC for iPad 就不具备时间轴面板等面向视频的功能,这或许意味着第一版本的应用不能用于编辑动画或许进行视频剪辑。

支持云同步,PC、iPad 无缝切换

在 Photoshop CC for iPad 的功能趋于完善的同时,Adobe 还为其提供了完善的云服务功能支持,这也让系统相对封闭的 iPad 有了更多与 PC 协作的可能。

从 The Verge 的演示上看,Photoshop CC for iPad 已经支持 Adobe 自家的 Creative Cloud 云同步功能,并支持云 PSD 功能。

此外,像 iCloud、 Google Drive、Dropbox 等云存储服务也有完善的支持。通过访问这些存储在云端的 PSD 文件,你可以随时随地在 iPad 上打开 Photoshop 进行编辑处理,也可以在配置更强大的 PC 上无缝对接,完成更进一步的操作。

这一点对于 Photoshop CC for iPad 来说至关重要,兼具灵活性与功能性,正是作为移动生产力工具最大的意义,好比你所有的创作素材都存在云端,随时随地都能「信手沾来」。

如果用它来修图,体验怎么样?

说了这么多,还是需要来点实际操作体验,才能知道这款应用到底靠不靠谱。

The Verge 的编辑尝试用 Photoshop CC for iPad 制作一张简单的图,让一位模特握住一把剑。整套操作行云流水,尽管任务并不简单,但 Photoshop CC for iPad 完全能够轻松应对。

首先,从 iCloud 上同步的文件夹中打开一张人物图片和剑的素材文件,利用图层和橡皮擦功能,擦拭剑周围的白色背景,并调节手掌和剑重叠部分的透明度,最后,让图片中的人物呈现出有握着剑的姿态。

The Verge 表示,相比目前 iPad 上的同类修图应用,Photoshop CC for iPad 在图层数量方面不做限制,整个操作的感受与桌面版的 Photoshop 比较接近,因此,它能提供与桌面版相媲美的功能和精准度。

然而,The Verge 的插画师和设计师也表示,对于习惯了键盘快捷键的设计师来说,Photoshop CC for iPad 全新的触摸 UI 在刚上手时会无所适从,不过整体的体验已经接近它们想要的样子。

自 2010 年诞生以来,关于 iPad 是「玩具」还是「工具」的争论就一直没有消停过,系统封闭、性能孱弱、配置落后……但 iPad 不足以成为生产力工具的真正原因,真的是受限于硬件配置不足吗?

今天,Photoshop CC for iPad 揭示了另一个答案,实际上,iPad 是否能够成为生产力工具,实际上取决于 iOS 生态的软件应用——在 Photoshop CC for iPad 上,我们看到了 iPad 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可能性。

随着 Photoshop CC for iPad 的发布日期临近,把 iPad 称为「生产力工具」,似乎已经不再像以往那般牵强。

6,平板耳塞,始于足下——Unique melody ME.1林氏评测_:

平板耳机,这是一股近几年相当红火的新生力量。开玩喜的说法是:这年头玩耳机的手头没个平板你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是的,这世界变化就是这么快吖~

平板这种结构,应用在头戴大耳机上的好处在于:比静电明显更好伺候,比动圈的细节和瞬态有优势——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大体说法,具体型号具体分析;包括静电、平板、动圈三种换能原理谁更优异,这也只能具体型号具体分析,只是在整个市场风向来看,大家似乎都觉得动圈的潜力再挖下去不大好搞了,静电又的确“娇贵”了些……于是平板力量日新月异起来,大势如此~

不过呢,平板也并非全无劣势,受限于换能原理,平板耳机往往在尺寸和重量上比其他同级产品要更大更重,且对前端的驱动力也颇有要求。至于小型化做成耳塞,更是难上加难。当然,难不代表没人愿意尝试,这篇说的就是unique melody的平板耳塞,型号ME.1。

塞子的外形见仁见智,比一般的耳塞都要大(也意味着振膜不小,18mm,也就是说比索尼EX1000用的16mm液晶动圈振膜要再大点,当然这俩在结构上完全是两码事),黑色的壳体比较沉稳低调,6N单晶铜+5N单晶铜镀银混编的线材卖相还不错。

作为国产品牌的第一款平板耳塞,ME.1能让大部分轻易戴好:其导管并不算粗,重量也控制的很合宜,再加上绕耳式的设计,作为“耳塞”的一关好歹是以及格收场,形象类比的话,这个佩戴感跟EX1000给我的感觉也差不多,都是那种带戴着不算深入,但也不会掉的状态。

上面这段说起来轻描淡写,做起来却颇费周折,本来UM工程师设计过是22mm,后来还是嫌大给减到18mm并且研发了双层等磁式单元(其间也尝试过三层式设计),内部高硬度金属框架抗磁,除了增强隔音的目的增加了滤波器被动降噪,几次反复才算定型——是的,大哥大变成iphone不光是乔布斯一个人的功劳……不多吹,敛起笑容,向所有为人类福祉而辛苦钻研的工程师们致敬。

声音方面——这个得分三块来写,先说总体,再把优点缺点单独拎出来强调——这样看起来应该清爽利索些吧?

总体:

一听就特么不是动铁或者圈铁那些妖艳贱货,而是更加返璞归真的味道,有着大动圈般更自然的结象形体、弹性更足的泛音+很多大动圈做不到的解析、三频、声场。用赵忠祥老师的口吻差不多就是“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两只科多兽正在奋力的交配,我们用胶片式摄像机忠实的记录下了每一个细节,通过模拟信号收看的您最好配一台显像管电视,这样才更加符合本次节目的情境……”

呃……这么写略微有些出戏对吧,那我换个略微严肃的语境:这条塞子的声场不错,虽说不上辽阔无垠,但是也算挺开阔(毕竟开放式),音色中性,不冷不暖的样子。高频延展较好但是略硬且亮度一般(嘉明前辈说那手上有条煲了一阵儿的,会更通透些),低频扎实淳朴略硬,下潜和速度感不错但量感偏少(那是一定的),解析方面算是要啥给啥,结象偏大——尤其在中低频段,近乎你听到的每个乐符形体都被放大了,泛音自然速度感则算恰到好处。

优点:

1、音色上整体来说是偏“复古”的,在这个圈铁、动铁大行其道的年代,这么个塞子一定会让有些人听起来不适应,乐符不像动铁塞子那样凝聚犀利,而是以一种近乎洪钟大吕(抱歉,找不到更合适的成语了,这个勉强用)的结象和泛音来呈现,听惯了多单元动铁的人怕会觉得这声音宽松乃至有点糊,可是它的解析并不差,只是处理方式不同了——这可能比较接近有些人回忆里的模拟味儿,但回忆这个东西毕竟很玄乎,所以我也不能确定这个形容是否恰当,加之ME.1的调音也不能说是全无瑕疵,故而我只能说这塞子有其独特的听感(管乐、木吉他、大提琴、贝斯这些乐器听起来会很舒服)。

2、素质方面挺不错,三频衔接较好,虽说低频先天量感少点,也在可接受的量感度上,总得来说这塞子各方面没挖坑,都还说得过去。

3、应该是目前最小最易于佩戴的平板耳塞了,即便是手机也能驱动出不错的音量来,在平板里属于相对好推的存在,国产第一款平板耳塞做到这个程度,这个赞得给。

缺点:

1、这塞子的声音虽然宽松但线条感偏硬,虽说声音的大基调乃至泛音是较为自然的,但是这种硬邦邦的感觉难免在听感上有些破相,不够柔润。

2、结象偏大带来的坏处就是聚焦会不够好,有些散,某些乐器和人声的结象被放大并非好事。

3、挑前端——虽然是个低阻高敏的参数,虽说我用iphone6s直插也还觉得大样儿不错,然而实际上这塞子是吃电压的,手头的播放器里DP100搭起来味道不太合适,L3PRO中规中矩,金菊花搭配起来则相对没什么毛病(这么看来搭音染小力气大的前端会更对路),到了台机上则是连结象都凝聚了起来,所以这条塞子最好的状态估计还是要上台式机。

其实在今年6月深圳音频嘉年华的展会上,我第一次听到ME.1的时候,那一版的声音恐怕是我更喜欢的模样——高低频都不硬,很温暖很有空气感,但是因为那一版存在灵敏度偏低、良品率不够理想、以及并未解决平板系统带来的易被干扰问题,故而经由几次改版成了今天的样子,听说接下来这塞子会出定制版~~~~可以定制的平板耳塞,这在目前是独一份,希望定制版的声音可以更好,当然,既然是定制,外观一定有很多玩法,这个就看消费者自己发挥了。

目前的市场,定制耳塞必然不是主流,ME.1也不大可能成为市什么“爆款”,如果你对这个塞子的声音有好奇,我比较建议你去线下门店先试听再决定,毕竟声音这种东西,只要你喜欢,那就是最大的理由。话又说回来,纵然现在不是主流,但更多厂商研发平板耳塞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毕竟平板的潮流方兴未艾,故事,才刚刚开始呢~

7,苹果发布 iPad Pro 等三款新品,外媒和网友评论:有惊喜也有不满_搜...:

编者按:今年最后一场新品发布会上,苹果更新了包括MacBook、Mac mini、iPad Pro在内的多款新产品。新款iPad Pro,屏幕达到12.9英寸,采用Face ID和全面屏,厚度只有5.5mm,相比之前薄了15%。此外,新款的iPad Pro采用A12X仿生芯片,在核心处理器性能上首次领先于iPhone,并且还有USB-C接口,可以连接iPhone,并且为其充电。新款iPad Pro 11英寸版起售价为6499元,12.9英寸起售价为8099元。在此,36氪整理了外媒和外国网友们对苹果新品的评论,一起来看看吧。

外媒评论

既是电脑,又是视频游戏机——苹果在纽约市举办的发布会上,将其最新的iPad Pro如此定位。这款平板电脑是可以极大丰富你"军火库"的多功能工具,不接受反驳。iPad Pro(2018)具有惊人的性能,拥有令人惊叹的120Hz屏幕,为平板电脑特别优化的应用程序,Face ID,以及让人着迷的优秀设计。

——Digital Trends

2K的执行副总裁格雷格托马斯表示,新款iPad Pro上的"NBA 2K19"将"游戏机现实主义带入iOS"。2K Games展示了其完全重建巴克莱中心的能力,以及球场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包括场边的每一个观众。

——Variety

苹果示了一系列具有更好屏幕、更快处理器和更高价格的新电脑,其中包括苹果试图将其定位为主要工作电脑的iPad Pro。新的MacBook Air是自2011年以来苹果对这一产品线的第一次重大更新。苹果试图将其新的iPad Pro作为发布会的明星产品。

——New York Times

苹果这次的发布会上少了哪些内容?一,没有展示新的Mac Pro或新显示器;二,没有新的AirPods;三,iPad Pro上没有耳机插孔;四,Mac没有价格突破;五,没有AirPower。

——CNET

虽然新的iPad Pro被吹捧为创意专业人士的笔记本电脑替代品,但它仍然不够好用。至少MacBook Pro笔记本电脑还有一个USB-C插槽,可以用于为电脑充电和插入外接硬盘--而这对电影制作人、摄影师等职业来说至关重要。

——USA Today

苹果的新款iPad刚刚实现了重大飞跃。全新MacBook Air则在价格和功耗方面"完爆"了普通MacBook。

——CNBC

全新iPad Pro是苹果平板电脑多年来最大的改进,它采用了最新款iPhone的设计理念……只要改变其中一个产品的设计,人们就会对苹果产品产生很多兴趣,苹果也会获得巨大销售额。虽然整体平板电脑市场正在萎缩,但IPad现在已经超过了Mac电脑。十年前,当乔布斯首次推出Air时,它重新定义了笔记本电脑设计,拥有超薄的外形、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和更低的价格,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电脑。但在1200美元及以上价位时,新的Air可能更难与微软Windows电脑和Chromebook竞争。

——Los Angeles Times

网友评论

说实话,我觉得iPad不怎么样,甚至还有点失望。iPad这个系列非常棒,在市场上也推进得很好,但实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如果Android在平板电脑方面都能不断改进和发展,我相信iPad也能因为这种竞争而随之改善。

我曾经有一款Galaxy Note 10.1,它出现在在iPad Pro之前,配置就有点iPad Pro的意思。确实当时它是一个很棒的设备,但是......从那之后Android系统就开始从有点走歪,所以更别提他们的硬件产品了。

——Reddit网友

我的想法:

MacBook Air:早就应该升级了。我真的很沮丧,这台笔记本没有配备四核i5-8250U。设计很好,但在预期之内。有点奇怪的是,苹果继续销售没有Touch Bar的13英寸Macbook Pro,并没有更新12英寸MacBook(我认为可能会因为iPad Pro而停产)。此外,苹果仍在销售旧款Air,这真的是认真的吗......

带有Radeon Pro Vega的MacBook Pro:让我们看看这是否是另一个争议热点。我很满意我在教育优惠期间购买的2018 MacBook Pro 13英寸。

Mac mini:早就应该了升级了x2。用户似乎可以升级内存,但无法升级存储。i3和128GB存储肯定是不够的,但如果升级配置,又要加很多钱。

iPad Pro:主题演讲中有很多好东西。任何方向均可识别的Face ID很棒。可转向USB-C非常棒。屏幕看起来很惊艳。然而,当我将其配置和价格与我现有的10.5英寸型号进行比较时,情况开始不一样了。新款Pro的Apple Pencil非常昂贵,远远超过第一代。新Pro中的后置摄像头可能支持智能HDR,但缺少OIS并降级为5-element镜头。基本型号仍然以64GB开始。取消耳机插孔对我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许多其他人来说不一定。幸运的是,苹果仍然销售10.5型号(与其推出的价格相同,这又是什么?)

新产品很棒,但其价格非常荒谬。新的iPad Pro最让我惊讶的一点,是相机竟然"降级"了。

——Reddit 网友

唯一真正变得“Air”的,是购买最高配Macbook Air之后的你的钱包。

——@ThomasRGolden

作为一个资深果粉,我一直觉得苹果是值得我掏空钱包的。但最近,我渐渐失去了这种感觉。

这很奇怪,回想整个大学时我都在努力想要拥有iPad和iPhone,因为我觉得它们真的是很棒的电子产品而且我的生活和学习也确实需要它们。我一般会很早就从家里出门,通勤期间需要手机播放音乐;白天需要照照片,将笔记转换成文件,为会见朋友设置提醒,最重要的是社交媒体。iPad对于大学中的一切事务都非常实用。

现在的我,离开大学找到了工作,我终于可以从经济上负担得起苹果产品了,但我却不想换掉iPhone 8和2015 MBP升级成新产品,因为最近新发布的功能加上成本因素后对我来说就显得完全没有意义了。而且我也不太买Face ID的账,我经常在床上玩手机但是却解锁不了,因为它根本看不到我的全脸。与Apple Pay相同我更加喜欢使用拇指而不是脸。

——Reddit 网友

知道苹果没有发布AirPods 2.0和Air Power之后,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runyon16

编译组出品。译者:miethod,郝鹏程。编辑:郝鹏程

8,平板电脑什么牌子好? :如今处于网络信息时代,想要与时俱进,必备的工具电脑不能缺少。那么,买平板电脑哪个牌子好呢?哪些平板电脑的性价比比较高?下面一起来看平板电脑品牌排名:平板电脑哪个牌子好?第一名:ipad(苹果)平板电脑ipad(苹果) 以29,543百万美元抢占世界品牌第八名。如此强悍的排名,难怪会有人做活动就送个ipad手机,如此丰厚的大奖,确实诱人。ipad平板电脑宽大的Multi-Touch屏幕上以纵向或横向方式浏览整个页面,内置万能辅助功能,伸出手指,触控歌曲,浏览实际大小的专辑插图,iPad让音乐声色俱佳。Apple在娱乐功能设置上,在应用感受、娱乐功能、外观设计等等方面,做的都非常之perfect.i 不过娱乐方面很不错,我们买平板电脑,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工作。而且还是国外的品牌!第二名:联想平板电脑联想ideacentreB320采用第二代智能英特尔(R)酷睿(TM)i3处理器英特尔智能芯引领新视界一键电视,真3D特效,SRS环绕立体声,新一代高性能一体台式机,开启数字娱乐家庭新生活。第三名:三星平板电脑GalaxyTab P1010三星平板电脑,AndroidTM2.2操作平台,7寸全触屏,WLAN高速上网,支持Flash视频播放,语音导航,开启智能平板电脑新时代!第四名:台电平板电脑商科集团旗下台电品牌,始创于1999年,是国产平板电脑的领军品牌,一款台电p85就创造了销售的神话,不管网上有多少人在说它的不是,但依旧不能影响其火热的销量,说明台电的品牌还是受到很多用户认可,不仅在价格上更在质量上成为国产平板电脑的标杆。第五名:昂达平板电脑昂达,国内知名电子品牌。昂达公司经过12年的努力,使这些品牌达到了极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极佳的用户口碑。昂达平板电脑是昂达为了抢占市场而推出的一系列高性价比的产品,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昂达平板电脑有了无尽的动力。平板电脑哪个牌子好?以上介绍了目前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平板电脑品牌,每款都有各自的优点。大家在选购的时候可以做为参考。购买平板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及腰包状况来决定,如果想买4000元以上的,那么可以选择:戴尔、微软,因为他们的高端产品都是市面主流的WIN8系统,而且微软的电脑系统现在已经不更新XP了,也就意味着更加专注的来研究新的产品--WIN8。其次,如果想购买2000-4000左右的平板,那么可以选择:苹果、三星还有国产品牌联想,这三大品牌,可以说是电子产品的佼佼者,无论是产品的做工、设计、质量以及售后,相信他们都能做到最好。再次,如果想买1000-2000左右到平板呢,可以选择:台电,酷比魔方,昂达;虽说这几个品牌都是国产的品牌,但是他们所做的产品还是非常不错的,至少在国内同等价位的产品当中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台电的产品。最后,如果想买1000以下的,我个人猜测应该有40%左右的人群想买这个价位的平板吧,这个价位的呢,我个人推荐三个品牌:西米、创想、领秀。在这里就要着重说一下领秀,因为西米、创想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唯独领秀没有,恰恰领秀的平板在淘宝销量最好,但是80%的卖家所给的产品都是高仿产品,卖真机的就那么一两家,恰恰那一两家生意不怎么样。西米和创想呢,主打产品型号都是X8,产品价格几乎在同等价位,性能也处于同一阶段,做工的话个人人为西米占上风。注意事项1.购买平板一定要量资金而行。2.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3.忌:盲目跟风,吃亏的终究是自己。

平板电脑中,联想、惠普的牌子好一些,它们都是大品牌,使用的人也多。

平板电脑也叫便携式电脑(英文:Tablet Personal Computer,简称Tablet PC、Flat Pc、Tablet、Slates),是一种小型、方便携带的个人电脑,以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它拥有的触摸屏(也称为数位板技术)允许用户通过触控笔或数字笔来进行作业而不是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用户可以通过内建的手写识别、屏幕上的软键盘、语音识别或者一个真正的键盘(如果该机型配备的话)实现输入。选购平板电脑时,首先要看尺寸,尺寸过大就不方便携带;其次要看配置,选购前可在实体店左右滑动,从流畅性可初步判断性能好不好;再次看用途,可根据商务或娱乐选购相应的机型;最后要看系统,具体选择什么样系统的平板电脑,最终还是要看客户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平板电脑什么牌子好?来看小编的推荐。1 Apple 苹果(美国)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位居2016年世界最具创新性企业首位。在美国《消费者报告》的测评中,iPad系列产品牢牢把持大屏平板电脑WLAN版和Cellular版前几位,在小屏Cellular版榜单中也占据榜首,其中9.7英寸iPad Pro在所有平板电脑中获得了最高得分,2048×1536的超高清屏幕和TrueTone自动调整色温功能都使这款机器在显示效果方面具备绝对优势,而A9X处理器的强大性能也能提供更为流畅的操作体验。CNET也认为iPad Pro是最好的平板电脑,其显示性能出色、扬声器清晰干净、摄像头在同类型平板电脑中也处于绝对上风,再加上Smart Keyboard和Apple Pencil配件支持,功能性与便携性得到完美结合。2 Sumsung 三星(韩国)三星是韩国最大的跨国集团,名列《亚洲品牌500强》榜首。Galaxy Tab是三星电子推出的全球第一款搭载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在美国《消费者报告》测评中,8英寸三星Galaxy Tab S2(32GB)在小屏平板电脑WLAN版的榜单中排名榜首,这款平板电脑最引人瞩目的地方无疑就是其屏幕,2048×1536的分辨率在8英寸小屏上显示效果格外清晰,而对比深度和颜色饱和度方面这款机器也做得很好,整体视觉效果更为真实自然,即使在日光下也能保持较好的阅读效果;性能方面,1.9GHz八核处理器、3GB内存、32GB存储空间,搭配Android 6.0操作系统,配置中规中矩,与同类型小屏平板相比,整体运行算得上是更为流畅了;另外,这款平板电脑触摸反应十分迅速精准,屏幕也采用了特殊涂料,不必担忧成为一个指纹采集器。3 DELL 戴尔(美国)戴尔是美国商业用户、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消费者市场名列第一的主要个人计算机供应商。在TechRadar的测评中,戴尔XPS 12名列2016年最佳平板电脑第三位,XPS 12作为一款二合一平板,键盘衔接的巧妙设计对机器操作感有着不小的提升,甚至比Surface都更为舒适;同时它选用了夏普3840*2160分辨率的4K显示屏,达到一流台式显示器的水平,视觉效果在平板电脑中绝对是顶尖的;而且英特尔高清515显卡和8GB内存,都足以胜任日常家用需要。4 Acer 宏碁世界第四大个人电脑品牌,Acer的设计技术与产品质量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性价比高是其最大利器。宏碁Switch Alpha 12入选了PCmag测评的2016年最佳Windows平板电脑,酷睿i5-6200U处理器、8GB内存、Intel HD Graphics 520显卡,在平板领域这个配置已经算高配了,因而成为测评中运行最快的机器之一,但其外观设计和材质都显示出了浓浓的廉价感,续航也不够出色,只能算是XPS 12的替代品。

请问平板电脑什么牌子最好?

小米的吧,性价比相对高一些。

9,新手如何选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参数介绍】从屏幕参数选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配置解析  从屏幕参数选平板电脑  1、 开篇综述:平板电脑屏幕的几个参数  时至今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能看到平板到身影,在购买使用平板之后,消费者发现产品并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影响实际体验。那用户如何挑选符合自己需求的平板?可以说平板电脑屏幕是你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板电脑屏幕处理器的速度、内存的大小等都是依托其屏幕来表现,所以想要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光是有好配置是不够的,你手中平板的“脸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编辑将通过解释每个参数的存在价值,让更多的用户可以买到自己心仪的平板产品。  平板电脑 屏幕处理器的速度、内存的大小等都是依托其屏幕来表现。  所以想要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光是有好配置是不够的,你手中平板的“脸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屏幕作为产品最核心的表现力,平板厂商对于屏幕的选用也是格外用心,尽管如此,因为产品价格及定位的原因,不同厂商对于屏幕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区别,一块出色的屏幕,就可以使我们体验逼真的游戏画面以及更靓丽的视频播放效果。  2、 选择点一:搞清楚分辨率与屏幕比例  ·分辨率: 数值越高屏幕细腻度越高  显示分辨率(屏幕分辨率)是屏幕图像的精密度,是指显示器所能显示的像素有多少。由于屏幕上的点、线和面都是由像素组成的,显示器可显示的像素越多,画面就越精细,同样的屏幕区域内能显示的信息也越多,所以分辨率是屏幕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屏幕分辨率数值越高屏幕细腻度越高。  分辨率是指屏幕显示的像素数,已 iPad Pro 为例,分辨率为 2732x2048 ,代表其每英寸所涵盖的像素数是 264 个,这个数字越大越好,代表屏幕的显示细腻度越高。总体来讲,分辨率数值越高,屏幕细腻度越高,越加精细。  ·屏幕比例: 4 : 3 ┃ 16 : 9 ┃ 16 : 10 比例不同体验也不同  我们一般把屏幕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 Aspect Ratio ,也称为纵横比或者屏幕比例)。不同的屏占比给用着带来的效果也不一样,目前平板电脑的屏幕比例基本为 4 : 3 , 16 : 9 , 16 : 10 三种比例,其显示效果也有一定区别,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不同屏占比之间的区别。  4 : 3 的屏幕比例与书本单页的长宽比例相近,可以获得最佳的阅读感受。  4 : 3 的屏幕比例与书本单页的长宽比例相近,可以获得最佳的阅读感受,浏览网页也能够显示更多信息。但是此比例对于高清视频的支持则不尽如人意,播放时上下会有大片黑边现象。  目前网络上的大部分高清视频以及电影均采用 16 :9 这一比例。  而 16 : 9 的屏幕简直就是为了看视频而生。目前网络上的大部分高清视频以及电影均采用这一比例,观看时可以全屏显示,不用担心黑边现象。在玩游戏时,这个比例的屏幕也可以给玩家更合理的观赏区域。可以说是较为均衡的一个比例。  采用 16 : 10 屏幕的平板电脑由于宽度较小,更适合单手握持,在很多应用软件上也比较方便,兼容性较好。但 16 : 10 比例产品观看电影的使屏幕上下会出现多余黑边,较影响用户提体验。  在选择的其比例的时候至应该如何选择呢?这就要根据你平时的需求,如果阅读、浏览网页的时间更多一些,那 4 : 3 比例屏幕的机器则是你的不二直选;如果您更多的是使用平板玩游戏或者看视频,那么毫无疑问, 16 : 9 黄金比例的平板你更值得拥有。  3、 选择点二:搞清楚全贴合 / 框贴区别  自从苹果在 iPhone 手机上推广全贴合触摸显示屏后,其优秀的视觉效果在市场上得到了追捧,目前很多平板产品也采用全贴合的技术,当然,除了全贴合工艺之外,还有一种较为主流的框贴工艺,相比后者,目前市面上全贴合屏产品所占比重并不大,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两种工艺的区别。  ·什么是全贴合屏幕?  全贴合屏简单来说是将保护玻璃、触摸屏、显示屏以无缝隙的方式完全黏贴在一起,省略掉了显示屏与触摸屏间存在的空气层,使屏幕厚度变得更加薄,目前全贴合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In Cell 技术、 OnCell技术、 OGS/TOL 技术。  iPad Air 2 采用全贴合屏幕。  优点:【锁屏时屏幕为黑色,看起来就更美观,减小了进灰几率,画面更加通透,增强显示效果,同时也让屏幕做的更薄】;  缺点:【全贴合技术屏十分的脆弱,屏幕损坏需整屏更换,造价较高】。  ·什么是框贴屏?  框贴屏很容易理解,就是把双面胶将触摸屏与显示屏的四边固定,这是在两三年之前大多数手机 / 平板屏幕的贴合方式,使用双面胶将触摸屏与显示面板的四边固定,这种贴合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难度低、成本低,当然由于中间有空气层显示效果并不是很好,俗称的大灰屏。  框贴屏目前应用产品较广。  优点:【成本较低、易于更换】;  缺点:【显示面板和玻璃之间的反光较明显,显示效果较差】。  ·框贴屏全贴合屏工艺对比  除厚度之外,全贴合屏省略了空气层,透光性更好,减少显示面板和玻璃之间的反光,让屏幕看起来通透,增强屏幕的显示效果。但因为将 LCD 与触摸屏完全贴合,屏幕损坏之后需整体更换,维修更换费用较高。  相比框贴屏贴合屏省略了空气层,透光性更好,减少显示面板和玻璃之间的反光。  全贴合技术工艺对比:  屏幕的通透性: OGS 是最优秀的, In-Cell 和 On-Cell 次之,而 GFF 工艺在这几款中表现最差;  轻薄程度: In-Cell 最轻最薄这也是为什么 iPhon/iPad 能做得比较轻薄的原因, OGS 和 On-Cell 次之, GFF 最差;  屏幕强度: GFF > On-Cell > OGS > In-Cell ;  触控效果: 严格意义上, OGS 的触控灵敏度比 On-Cell/In-Cell ,但触控还与手机的系统等底层优化有关;  成本技术难度及良品率: In-Cell/On-Cell 的难度较高,所以良品率和成本也较高,其次是 OGS/TOL , GFF 的成本和技术难度最低所以大多用在千元平板上。  4、 选择点三:从实际需求选择屏幕尺寸  购买平板电脑的朋友相信有不少朋友都会纠结于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买一个多大的平板电脑呢?市面上最常见的有、 8 英寸、 9.7 英寸、 10.1 英寸和 13.3 英寸的,但多大尺寸的平板才适合自己使用呢?下面笔者就从屏幕尺寸来为大家解答。  ·什么是屏幕尺寸?  屏幕尺寸是指屏幕显示面的对角线长度转换成英寸,为了适应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和使用习惯,会存在的屏幕大小的差异。 7.9 英寸以下的小尺寸 平板电脑 屏幕兼顾便携性与机身重量的问题,但较小的屏幕却牺牲了阅读体验。  在在性能方面,它们并没有输给其它尺寸的产品。在公交地铁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人们拿着小尺寸平板把玩。所以在选择尺寸的时候,您如果更亲睐便携那小尺寸平板是你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比小尺寸平板,较大尺寸平板能给人一种霸气十足的感觉,硕大的屏幕让人们大呼过瘾。尤其在看杂志等电子书籍时,全彩的屏幕尺寸与真实书籍相仿,能够给人更真实舒适的阅读体验。但是,大尺寸平板机身重量都较重,适合双手握持把玩与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使用。  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众多平板厂商还推出了 8 英寸, 8.9 英寸, 10.1 英寸等其它尺寸的平板产品,用户选择平板的时候,其屏幕尺寸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值得一提的是,但随着手机尺寸的不断加大,选择小尺寸平板的的用户逐渐减少,原因也非常简单,两者在尺寸方面的差异不是那么大,智能手机更具备功能应用上的优势,所以您如果是选择一款小尺寸平板产品,那主流的大屏手机将是你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看配置.

10,最资深果粉的 iPhone X 评测:奠定未来10年基础的新手机_:

编者按: JOHN GRUBER可以说是最资深的果粉了。但是他绝对不是那种脑残式的果粉。事实上,这篇关于IPHONE X的

评测文章

他是经过了几个月的试用后才写出来的。里面有很多他结合历史对苹果战略的思考。

一个计算机平台越是流行,它遭遇的束缚就越大

。一个平台只有在被废弃时才算“完成”。它需要不断演进来保持相关性,但以不熟悉的方式做出改变而不惹恼活跃用户群是很困难的。在熟悉的基础上追加新功能只能让你走这么远了——最终东西会变得过于复杂,尤其是当现在需要的东西跟10年前(或更早)行得通的设计决定冲突时。

最终,不可避免地,渐进式改进把一个平台逼到了角落。必须有所舍弃。

这在1990年代中期经典的Mac OS身上发生过,当时该操作系统特定的技术约束使得平台看起来在抱残守缺。经典的Mac OS没有保护模式内存,采用的是协作式而不是抢占式的多任务。没有保护模式内存意味着系统的每一个进程都可以读写RAM的任何地方——包括其他进程的内存以及OS本身所占的内存。协作式多任务意味着何时放弃CPU给其他进程得由每一个应用自己决定。如果一个应用希望使用整个CPU,它是可以办得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今天看来,原来的Mac基本上就是一个进程,而应用更像是运行在那个进程里面的插件。在1984年的时候,这些都属于绝对合理的设计决定。保护模式内存,抢先多任务处理,以及一个强大的OS内核在计算机只有一颗8Mhz的CPU以及128KB的RAM时根本是不可行的。实际上,原先的Mac根本就没有多任务处理,那是在1985年4月Andy Hertzfeld发布了Switcher——也就是MultiFinder的前身之后才有的。

1990年代中期的苹果所面临的问题是Mac因为出色的第三方软件库很火而变得流行,但因为底层OS的老朽而陷入了麻烦。但苹果无法在不打破应用软件的情况下真正实现现代化——这正是后来的Mac OS X身上发生的事情。旧的软件运行在一个虚拟的“经典”环境——基本上,旧的经典Mac OS的虚拟版是在现代的Mac OS X里面跑的。新软件——利用了Mac OS X的现代API、新功能以及新的外观的app——需要用不同(Cocoa)或者更新过(Carbon)的API来编写。这种过渡见效了,今天Mac继续取得成功就是例证,但是却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差不多用了10年。对于牵涉其中的每一个人——用户、开发者以及苹果自己来说,这个过渡过程都是痛苦的,不和谐的。

在我看来,苹果在iPhone X的尝试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对一个惊人流行和成功的平台的一次彻底的反思,同时又避免了颠覆性的痛苦转变。

2007年的iPhone和1984年的Macintosh有好几点相似之处。这两个都引入了新的基础范式并迅速成为竞争平台的标准——1984年的GUI,2007年的多点触控。二者都是由乔布斯领导的相对小规模的团队创建的。但它们最大的相似点——或者至少对本次讨论而言最突出的一点——是这两个一开始都背负着严重的技术限制。8 Mhz CPU、128 KB RAM以及400 KB的软盘(最初的Mac机唯一的存储形式)是不够的。类似地,原先的iPhone的CPI、128 MB内存,以及基于EDGE的无线网络也是不够的。这两款产品都取得了成功——并且尽管存在技术限制也被用户厚爱——正是把它们带到人世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才华横溢的最好证词。

有一点根本的不同:iPhone在10年前遇到的障碍不是技术性的(正如前面提到的经典的Mac OS2的架构性缺陷),而是概念性的。以下是iPhone作为一个平台在过去10年经历的部分标志性变化:

iPhone 4(2010年):视网膜显示。

iPhone 5(2012年):纵横比从3:2变成16:9。

iPhone 5S(2013年):Touch ID。

iOS 7(2013年):用户界面更新

iPhone 6和6 Plus(2014年):更大屏幕。

不过这些最终都是原先iPhone的演进。从2007年的初代iPhone到2017年的iPad Pro和iPhone 8有着一条清晰的演进路径。iPhone 5S的时候,主画面按钮获得了超级能力——通过指纹验证你身份的能力——但这只是它在之前所做一切的补充。iOS设备的前面一直都有而且也只有两样东西——触摸屏和主画面按钮。实际上,iPhone X甚至比iPad还要彻底地改变了iOS。在显示屏和主画面按钮的角色方面,iPad其实是——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是——“不过一台大的iPhone罢了” 。

然而,iPhone X却制造了分裂,这种分裂无疑于对这类产品进行了一次重启。

苹果并没有刻意让大家注意这一点,但其实现在有着两个版本的iOS 11——我把其中一个叫做

“iOS 11 X”,这个只在iPhone X上面跑,还有一个叫“iOS 11 Classic”,跑iPhone X以外的其他。

iOS Classic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运行中的app获得整个显示,而主画面按钮是你跟系统交互退出当前app去到其他app的方式。在Touch ID之前,主画面按钮甚至还贴上了一个完全空白的“app”图标,这是一种非常有才的做法。

随着时间转移,主画面按钮的责任不断扩大,变成了包罗以下这些角色:

屏灭时单击:唤醒设备。

屏亮时单击:回到主画面。

双击:切换到多任务切换器。

三击:配置访问快捷方式。

手指接触:通过Touch ID进行身份验证。

双点(Double-tap,不是单击):唤醒可达性。

按下并保持:唤醒Siri。

到了iOS 11X,几乎主画面按钮的每一个角色都已经被显示屏替代了,剩下的则充分交给了侧边按钮:

唤醒设备:点一下屏幕。

回到主屏:从屏幕底部往上拉一下。

转到多任务切换器:从底部往上拉久一点。

多任务还有个更好的方式:主画面指示器横向扫屏。

可达性快捷方式:三击侧键。

验证:看着屏幕就行。

可达性(Reachability):在屏幕边缘向下滑。

Siri:按住侧键不放。

头几天使用iPhone X对我来说是比较棘手的。我的拇指不断想找home键但是却找不到,尤其是在多任务的时候。一周之后,感觉才开始正常点。

今天,在上手了2个月之后,我的感觉已经变成了“什么是home键?” 实际上,我对iPhone X的适应已经使得用起iPad来就像是个时代错误

——在iPad我还想着从下往上扫屏回到主画面。

简而言之,通过iPhone X,苹果把跟app交互的主要手段——触摸屏和主画面按钮——从两种变成了一种,并且营造了一个更好、更完整、更有机的体验。(编者注:Android机早就这样了,不是吗?)

为了实现这一点苹果做出的一个东西引起大量注意:Face ID。不过这方面他们做的其他一些事情基本上就被忽视了。在屏幕任何地方点一下都能唤醒是那么的自然,以至于我在想我们过去这么久都不这么做究竟是怎么过来的(这是我现在使用iPad的另一个沮丧指出——我点一下屏幕预期会唤醒它。我得按一下按钮才能唤醒似乎太愚蠢了)。唉,不过iPhone X并没有提供最新的iPad Pro引入的ProMotion功能,这项功能可以把动态屏幕刷新率提高到120Hz。不过它的确以120Hz来跟踪触摸输入,比所有其他iPhone手机速率提高了1倍。其结果是手势跟踪的动画变好了。那种感觉不太像是对触摸做出响应的动画演示,而更像是你的手指在实际操纵和移动屏幕上的东西,就好像它们是真实的物体一样。在嵌入iPhone X的众多新技术里面,用于触摸的120Hz刷新率几乎可以肯定是最不重要的一个,但它的确为让手势感觉就像跟系统的真正互动做出了贡献。

点击屏幕唤醒设备,在锁屏上看裁剪版本的通知消息,然后当你被系统通过Face ID识别出来之后看着那些通告扩展来预览内容——这使得iPhone X感觉非常的鲜活,这是其他设备不能比拟的。你点它一下引起它的注意,然后它能够识别你就是你。

锁屏现在还是非常有用的:你可以点击任何通告跳转到目的地。有了Touch ID,当你点击屏幕中央的特定通知之后,你就得马上下拉到home键来进行身份验证。过去我一直都认为这是很烦人的。但现在在使用iPhone X之后,我发现这是无法忍受的。

Face ID并非在每一方面都击败Touch ID。这里是有权衡取舍的,首先是在Face ID无效的场景。(比方说,大多数情况下戴太阳镜它就识别不了,不过我喜欢的Ray Bans牌子的太阳镜却正好可以)。

考虑一下前面提到的那个在锁屏状态下打开通知的流程。Touch ID多加了一个步骤,每一次,即便是在完美工作的时候。Face ID并不完美——真的,我要么要进行第二次验证,要么多求助于输入PIN码的情形要比Touch ID更多——但是它只有在出于某些原因失效的情况下才增加这些步骤。当它可以完美工作的时候,对我来说绝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的,它的效果就非常好了。真的给人感觉就像是我的iPhone没有密码保护一样。但Touch ID从来都没有给人这种感觉。Touch ID给人的感觉像是解锁设备的更好方式。Face ID给人的感觉就像你的设备从来都没有锁定过一样。

iPhone本来就应该是这么用的。2007年1月,当乔布斯在Macworld Expo的舞台上演示初代的iPhone时,“滑动就能解锁”。不需要PIN码。过去10年这个世界改变的方式之一是我们对设备的安全不再幼稚了。我相当肯定有那么几年我的iPhone是不设PIN码的。滑动解锁很有趣。输入PIN码则不然。

感谢Face ID,无需PIN的“滑动解锁”又回来了。这个,对我而言,就是iPhone X的缩影。不管怎么看,它都从根本上改变了iPhone的使用方式。但它却是以忠于原先iPhone精神的方式来做的。

这些是我对iPhone X最感兴趣的总体情况。而不是这台设备,尤其不是那显示屏或者相机系统等——而是它改变了平台的基本面,为将来10年每一年的渐进性改进奠定了基础。不过这台设备的一些特别细节还是值得注意的:

Apple Pay转向Face ID对我来说是个胜利。你现在是通过双击侧键唤出Apple Pay。我发现这个变化的有趣之处在于,尽管它打破了Apple Pay在其他iPhone手机上的操作方式,但跟你在Apple Watch上唤醒Apple Pay的方式确实一致的。跟点击屏幕唤醒一样——现在它跟Apple Watch的操作一样了。

摄像头隆起部分比任何其他iPhone都要大,也更突出了,不过对我来说,这反而让它没那么令人反感。现在它是个东西了。而原先在iPhone 6和6 Plus上的隆起则像是个瑕疵。如果一定要凸出来的话,让它就干净利落地突出来就是了。我还喜欢iPhone X相机突出部分的边缘跟手机背面是垂直而不是倾斜的做法。这让它看起来不怎么像是手机背面的镜头,而更像是一整个相机贴在手机背面。

几周之后,我已经对home指示符感到厌烦。把它变成全白或者全黑对于新用户来说也许是个好主意,让它的功能可见性尽可能的显著。不过一旦你习惯了之后,就会觉得那是个非常显眼的障碍。我希望它可以做得更微妙一点,比方说半透明这样。我预计将来的iOS版本会把home指示符做得更隐晦一点。

当内置闹钟响起来的时候,只要你望向屏幕音量马上就会逐步变小。这绝对是非常吸引人的。

硬件静音开关仍然保留。如果说苹果有取消这个开关的时机的话,iPhone X本来应该是最好的时候。现在iPhone X仍保留在我看来是因为苹果认为它仍有存在的必要,至少在可见的未来是这样。如果你像我一样喜欢这个静音开关的话,你可能会想“他们当然会保留静音开关啊,取消掉才是糟糕的事。”但是他们几年前就取消了iPad上的静音开关,而且苹果对物理按钮的反感是出了名的(从新MacBook Pro上的Touch Bar可见一斑)。出于我一直无法理解的原因,Android手机制造商似乎愿意抄袭他们能够抄袭的苹果的一切(甚至连不能抄的也超),但是却没有一个跟着苹果设置静音开关,尽管其实这个东西极其有用。

不锈钢的界面外观要比铝合金奢华多了。iPhone X放进兜里或拿在手里感觉并不比iPhone 7或者8要大,但的确感觉分量更重,更庄重了。

True Tone集中体现了设备上有了你就不会留意,但没了你就会抓狂的那种功能。视网膜分辨率也是这样。自从切换到iPhone X之后,我已经好几周都没考虑过True Tone的事情了。可一旦我看到没有True Tone的iPhone一眼,我就开始受不了了。

在用过iPhone X几周之后对它进行评判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再用回iPhone 7看看(或者任何之前的iPhone手机)。我马上注意到:屏幕看起来非常小,晚上的时候颜色太冷了(因为缺少了前面提到的True Tone的缘故),而完全尖角的屏幕看起来太过粗糙了。圆角屏幕边缘也许会给人以噱头的感觉,但实际感觉确实更加有机和精细。就像一位睿智的人一度指出过那样,圆角矩形无所不在。就像True Tone一样,我不再留意iPhone X的圆角了,但开始注意到其他iOS设备的方角并感到烦扰了。

竖屏使用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那道凹槽,我只有在看视频、使用摄像头或者玩游戏的时候才横着拿手机。我玩游戏并不多。但苹果的确应该在横屏显示的时候把凹槽隐藏起来(其实他们在相机app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对我而言现在其他iPhone手机的前额和下巴要比X上的凹槽显得突兀多了。在我看来纯粹是“浪费地方!”

在iPhone X上,当手机开启了热点会话(蓝色)时,iOS 11现在会在顶部左“耳”位置用小的颜色药丸状的指示器,还有一个活跃地图导航会话(蓝色),一个背景通话(绿色),或者屏幕正在录制中(红色)。iOS Classic的时候,这些指示器都是同一种颜色的,但却占据了整个状态栏。这些指示器的旧设计在视觉上太过突出了,而且完全阻止了你点击状态条将当前视图滚动到顶部。因为这些指示器其中一个处在活跃状态而没法使用滚动到顶部的快捷方式是毫无道理的——我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让我感觉这是一项笨拙的设计。到了iPhone X时这些指示器终于感觉找到了合适的家了。

新的状态栏不再有地方留给数字化的电池使用占比了。你可以在控制中心看到数字占比,在锁屏状态下设备充电时也能看到,但已经没有电池用量占比一直显示的选项了。我一直都不是数字电量消耗占比的粉丝——对我来说,这除了给人带来焦虑以外什么用都没有。要我说,大多数时候你基本上都只需要了解大约的剩余电量情况。但,部分人不同意这个。如果这个仍然存在争议的话,苹果应该考虑让打击在图标和数字占比之间做出选择。

新的状态条设计大部分时间还把运营商的名字从屏幕上去掉了(在锁屏和控制中心还可见)。状态条的运营商字符一直都令我很气愤——这这好像是在我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广告一样,即便我就是付钱给他们的人。

iPhone X的镜面后背不会产生像深黑色的iPhone 7那样的划痕或者“微刮伤”。我在在我的手机(太空灰)上发现了两个很小很细的微刮伤,这是在我不用保护套的情况下使用了一个多月之后才产生的。我妻子(白色款)的也有一些。不过你要非常仔细才能看到。

我仍然认为对于要做最小的iPhoneiPhone X仍然太大了。这款设备放在兜里或者拿在手上并不觉得太大。就像某人自打3年前携带一部4.7英寸的iPhone 6手机的感觉一样,就设备而言iPhone X感觉的确是一样的大。但无边框的显示带来的额外屏幕尺寸给单手操作带来了困难。除了明年引进尺寸更大的Plus版iPhone X以外,我还希望能看到除了尺寸小一点以外功能和设计元素一样的SE版出现。虽然我对此不是翘首以盼,但乐意看到。我本人甚至都不一定就喜欢小一点的(但是愿意尝试一下)——不过这对于那些看重单手操作的人来说会很好。

iPhone X的价格比iPhone 8高是不是合理的呢?64GB和256GB的iPhone X分别为999美元和1149美元。比同等规格的iPhone 8贵了300美元,比iPhone 8 Plus贵了200美元。这个溢价可以让你得到更好的摄像头,不锈钢(而不是铝合金)机身,带True Tone的无边框OLED显示屏,以及Face ID。但你还得到了一些没法进行比较的东西——某种生活乐趣。对iPhone X更高定价提出质疑的人在我看来他们质疑的不是这部手机,而是认为手机都不应该这么贵。正如我今年早些时候指出那样,如果我们的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都可以定价超过1000美元的话,为什么手机就不能呢?尤其是考虑到对于很多人来说,手机是使用最频繁、最重要的设备,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是(编者注:如果论起硬件配置和办公的便利性的话,手机还是没法跟笔记本相比的吧)。

我记不起有那个iPhone 8的评测没提到期望值更高的iPhone X的(包括我自己的评测)。但不提iPhone 8的话你也没法理解iPhone X。2010年,在iPad推出几个月后,我说(试图平息那些认为iPad是Mac的终结者的恐惧)Mac的厚重使得iOS在概念上仍保持轻量。类似地,对iPhone 8的熟悉程度使得iPhone X可以重新发明一切,可以去打破平台的基础约定。

没人需要被迫接受iPhone X的改变。如果你想要一台自己熟悉的新iPhone,你可以去买有着同样的A11“Bionic”系统芯片,同样出色的相机、屏幕也几乎一样好、有着屡试不爽的Touch ID,甚至像感应式充电这样的新功能(对于该iPhone平台来说)的iPhone 8或者8 Plus——而且还可以省几百美元。

短期而言这个平台分叉是对一致性的打击。解锁手机,回到主画面屏幕,在app间切换,通过生物计量验证,唤醒Siri,截屏,关机——所有这些任务在iPhone X上面都是用完全不同迄今为止任何其他iPhone(包括iPhone 8在内)的方式完成的。

这在苹果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在所有的消费者计算史上不是的话——同一版本的OS,基于OS所运行的硬件而提供了2种如此截然不同的界面。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iOS 11是有着各种不同尺寸(SE、正常、Plus、X、iPad、iPad Pro)的一个OS。不过从用户的角度看,“OS”是你跟系统的交互方式。再次地,这感觉就像是由两个不同的iOS 11——我止不住要想这是多么的怪异。

从就iPhone到iPhone X的切换这种差异远不如从iPhone切换到任何Android设备的差异大。但其差异仍然是根本性的。

为什么不把iPhone X上面更多的不同引入到其他运行iOS 11的手机上呢?iPhone X需要这些手势是因为它没有home键。但经典iPhone却是可以支持的——苹果没理由不增加那些从下往上滑回到主画面的手势给所有的iOS设备。他们本来也可以将控制中心变成从右上角向下滑出来应用到所有iOS设备。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希望跟过去来个一刀两断,在新旧之间,在熟悉和新颖之间要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iPhone X的一些体验是没有在旧设备上体验的。理论上在非X的iPhone上你是可以从下往上滑回到主画面,但你没法从下往上滑来解锁锁屏,因为那需要Face ID。反之,在iPhone X上你也没地方可以体验Touch ID。X上没有“把手指放到这里”的体验。指纹扫描放在屏幕底部还是失败背面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不协调。

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真正独特的情况。苹果正在尝试摆脱iOS历史性的界面,一次一款设备。今年是iPhone X。也许明年会延续到几种iPhone型号。可能iPad也很快了?但你接下来需要知道的是,所有新的iOS设备都会用这个,此后不出几年之内,大多数激活在用的iPhone手机都将使用它——同时又不会经历一次平台级的剧变(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称之为一次创伤)。

iPhone X不是一家过分严谨的公司所为。对全球最赚钱的平台进行如此激进的改变是有风险的。但苹果把注押在了自己团队的品味上,他们在开发期间可是天天都用住iPhone X的。对于像iPhone这么成功和流行的平台来说僵化也是一种风险——害怕做出不受欢迎的改变会导致平台供应商做不出重大的改变。不过另一个风险则是傲慢——为了改变而改变,只是想炫耀一下苹果那帮家伙还是那么聪明的话聪明一定会被聪明所误。

在使用了iPhone X两个月之后,我确信苹果是成功的。iPhone X是一次胜利,对有着10年历史的平台进行的一次令人愉悦的概念现代化,一种在我这使用iPhone X之前并不认为自己需要的现代化。iPhone X对自己的聪明表现得非常低调。一切看起来就像是新的常态一样,而且有着很多的乐趣。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